会议系统音响音频干扰存在的问题及方法
2017-11-23 03:22:41
部门会议系统例行调试和召开会议,声音还原的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,但个别会议还存在问题,主要表现为噪声大、失真大、电平不规范、频响不均匀、声音比例失调、混响延时不当等问题。
1、噪声大。它影响声音的清晰度、柔和度和明亮度,严重时会掩盖了会场的声音。
① 本底噪声。由于增益过大、采用自动增益控制方式、阻抗不匹配等,都会出现本底噪声。
② 麦克风“扑”声。麦克风是扩音系统的第一个环节,其信号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会议效果,因此要根据其特点和性能、声源重现的特征以及各声源之间的相对关系合理选择和设置。对于破音较强的发言者,应选用防“扑”声的麦克风。
2、失真大。它与设备的非线性失真和人为因素有关。其特征是声音嘶哑、破损、尖细刺耳,严重时会影响声音的清晰度、柔和度、明亮度、丰满度和现场感。引起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,如麦克风的灵敏度过高、摆放位置不合适、具有幻像电源的麦克风供电不正常、调音台的电平调整过大、均衡器的调整不适当、设备之间的阻抗不匹配等。
3、电平不规范。在调试之前没有对调音台、均衡器等设备进行调校,造成信号电平过高或过低。另外,将不平衡的线路输出与平衡的线路输入直接连接,造成信号电平下降。
4、频响不均匀。它与设备的频响指标和人为因素有关,如麦克风的指向偏离声源、中频和低频衰减太多、麦克风传输线过长等,都将影响声音还原的清晰度、层次感、丰满度。
5、声音比例失调。如果总控室、主会场、发言的分会场三者之间的声音比例失调,就会影响其他分会场还原远程声音的平衡度,造成会议的整体效果下降。
6、混响延时不当。不同的会议类型和拾音环境对混响和延时的要求不同,因此要根据声学特性,调整混响和延时的参数。
① 会场的大小影响声场混响中反射的时间和听觉上的时间感。
② 混响时间反映声音从声源扩散经周围吸收和反射的过程,混响时间视会场的大小而定,空间越大,混响时间也越大。要通过音频处理设备弥补和修饰某些声音的缺陷,但调整不当,就会适得其反。若混响时间过长,声音就有“浑浊”感,因此要结合实际,合理加入混响效果,以增强声音的纵深感。延时处理也是如此。
③ 混响的频率特性反映在不同频率下声音的混响效果和音质。要熟悉混响的频率特性,调整好麦克风拾取直达声与反射声的比例,增加声音的真实感和清晰度。
④ 声扩散是反映会场声学特性的参数,要合理设置麦克风,弥补会场声扩散条件的缺陷,同时要避开具有颤动回声区域和强反射的方向。
视频会议的声音还原,应根据声学的理论知识,按照不同的实际情况,灵活调整调音台和均衡器,对声音进行加工和美化,弥补声场的缺陷,营造较为理想的声学环境;适当调整压缩限幅器,遇到突发性的大峰值信号不过载和不失真,同时又要避免压缩限幅器长时间处于压缩状态,使声音衔接平滑、圆润。
对于电源干扰,可采取以下方法解决:
增加电源滤波器,利用谐振电路滤除谐波,“净化”输出电源;
信号的输入、输出线与电源线分开走线,且不能平行布线,避免毗邻和交叉干扰,互相感应;
采用双绞电源线,使两根导线产生的总磁通相互抵消。
对于“啸叫”现象,可采取以下方法避免固有共振点的形成:
降低扩声增益;
利用均衡器或自动反馈抑制器降低“啸叫”频点的幅度;
连接频移器或调相器,用偏移频率或相位来破坏反馈声与声源的同相条件;
调整扬声器布局、改变麦克风方向以及两者之间的距离,避免形成正反馈。
对于“空声”现象,可采取以下方法避免声波延时:
选用指向性强的麦克风;
关闭调音台中的ST开关或拉下多余的麦克风推杆;
调整声源及其经扩音还原的声音比例。
对于灯光干扰,可采取以下方法加以解决:
麦克风线远离灯线;
麦克风线穿管屏蔽;
采用抗干扰能力强的麦克风。